国军最惨上将,前往上海看个牙就成光杆司令,其部下全都投了红军
“孙连仲”这个名字在抗日战争时期非常响亮,因为他1938年带着10个军的士兵参加了徐州会战,还亲自带领部队坚守在台儿庄的正面战场,狠狠打击了日本的第10师团,差点把它给全歼了。
不过,在那场大战开始之前,这位有名的将军遇到过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。他只是去上海看牙医,结果回来发现自己的部队竟然全都加入了红军。
陷入两难境地的孙连仲
1930年中原大战后,冯玉祥打了败仗,他决定辞职不干,把剩下的部队交给了鹿钟麟来带。
鹿钟麟觉得以自己的经验,管不了这么多部队,他也不想揽这个烫手山芋,所以就把部队交给了第5路军的总指挥孙连仲。
孙连仲这个人可不简单,他小时候在保定府中学上学,一毕业就去给冯玉祥当手下了。他从连长开始,一步步升到营长、团长,还参加过北伐东征的战斗呢。
当蒋介石变脸反革命时,孙连仲已经坐上了14路军总司令的位子;除了会打仗,孙连仲在管行政上也有两把刷子,他以前代理过甘肃省政府主席,还掌管过甘肃、宁夏、青海这三个省的军务大事,看准时机后就站到了蒋介石那边。
蒋介石对他半信半疑,于是把西北军的剩余部队整编成26路军,还是让孙连仲来当总指挥。
他在国民党里官职挺高的,是个陆军上将,二级的。
但后来,蒋介石还是露出了他的真实意图,那就是要把冯玉祥的老部下给拆分开来。
要是还把这些西北的士兵留在原地,分化效果就不会那么好了。所以,蒋介石就把孙连仲的部队调到江西去打红军,不过,他这么做根本没顾及士兵们的想法。
大伙儿本来就是西北那地方的穷人,跟着冯玉祥在中原拼死拼活打了好几个月,结果还打了败仗。部队里连军饷都发不出来,饿着肚子是常事。现在换了头儿,可离老家却越来越远了,大伙儿自然弄不明白,这当兵到底是为了啥。
所以,当这三万人到江西时,已经不到一半的人了,其余的都半路上找机会溜走了。
那时候,蒋介石正忙着搞第二次“围剿”,26路军也就跟着掺和进去了。他们心里本就不乐意,后来呢,第二次、第三次“围剿”都打了败仗,这可把这些战士们气得晕头转向。
有些人在被红军俘虏后,不仅给治病还给饭吃,想回家的还能拿到路费。这让那些千里迢迢投奔26路军的士兵们,很多人都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了。
有很多俘虏自愿加入了红军,跟着队伍一起斗地主、分土地,红军的领导们不在乎他们以前是不是国民党士兵,都平等对待他们。
一直以来,不少国民党士兵都越来越想加入红军,有的是整班一起来,有的则是零散地加入,这种情况一直都在持续着。
因为蒋介石搞离间、搞分化,有些高级将领就不跟队伍了,像那个27师的师长高树勋,他就撇下部队去了南昌。
1931年9月,蒋介石又搞了一次“围剿”,这次是第三次了,但结果还是被打败了。26路军打了败仗后,全都躲进了名都城,现在他们是前进也难,后退也难,处境非常尴尬。
要是他们继续往前冲,这支“拼凑起来的队伍”根本打不过红军,一不小心就会全部完蛋;要是他们往后撤退,蒋介石本来就不待见他们,现在打了败仗回去,更不可能给他们什么好果子吃。
呆了挺久之后,26路军的将士们情绪都高涨起来了。
因为军饷一直拖着不发,战士们整天都吃不饱饭。而且,大家都是从西北过来的,实在受不了江西的天气,所以好多人得了疟疾,每天都有好几十个人因为生病而死掉。
但军队的指挥官才不会考虑那么多,士兵们还是得天天守岗放哨,根本没有机会去治疗和休息。
另外,部队里头还分成了“当兵的”、“当官的”和“军校生”三拨人,他们各有各的想法和目的。那些一心想往上爬的指挥官,当然不乐意灰溜溜地打败仗。可大多数普通士兵,本来就是为了混日子才当的兵。这些矛盾和问题,最后在那个糟糕透顶、没盼头的环境里,全都爆发出来了。
那些没饭吃的人会首先考虑加入红军,因为红军不仅管饭,还给予他们平等的对待。
随着反对和质疑声越来越多,孙连仲这个头头儿已经管不过来了,加上一连串的事儿让他牙疼得厉害,他便请假跑到上海去看牙,把带兵的大权交给了25师的师长李松昆。
李松昆这人没啥主见,啥事儿都跟着参谋长赵博生走。
赵博生觉得时候到了,就打算趁孙连仲不在,悄悄地发动起义。
1931年12月14日下午,赵博生的人拿下了部队的电台、指挥中心这些关键地方,然后他就请全路团级以上的军官到宁都天主教堂吃饭,其实啊,这就是一场有目的的“宴请”。
李松昆那天没到场,所以,26路军的国民党高层领导,除了他,全都被抓住了。
15号一大早,26军的全体将士从宁都城东门出发,朝着中央苏区的路前进。
刘伯坚办了个热闹的欢迎大会,为的是庆贺宁都起义的大胜。他还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,给起义的队伍起了个新名字——“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”,并让董振堂当上了副总指挥。
挺有意思的是,这支起义队伍的大小事务都是由“头头”说了算的,下面好多士兵心里虽有离开的念头,但没人真的敢迈出那一步。
在去苏区的途中,大伙儿都以为又要上战场打仗了,直到瞅见赵博生、董振堂他们摘下帽徽,这才恍然大悟。
当然,虽说大家都知道红军对起义部队挺不错,但毕竟还没亲身经历过,心里难免会七上八下的。
毛主席非常关心这支部队,他叮嘱萧劲光要加强部队的思想教育工作,对干部要采取这样的态度:愿意留下的就热烈欢迎,还组织学习;不想留的就让他回去,还给发路费。
26路军的战士们来了之后,组织很快就看出他们中不少人病了,所以就安排他们分别去红军医院或者老百姓家里治病休息。而且,组织还按照每天每人2两油和4两肉的标准,给他们增加营养。
这些做法让战士们体会到了集体的关怀,结果大多数人都选择留在红军继续投身革命。
在部队重新编排的时候,朱总司令面带亲切的微笑来看望大家,这让大家心里的所有顾虑一下子都没了。
没过多久,红5军团就赶到了反“围剿”的战斗前线。
这次起义能这么成功,主要靠的还是赵博生的头功,这里面可没那么简单。
地底下的秘密抗争
其实,党组织很早就收到了秘密消息:赵博生和董振堂关系非常铁,两人品性都很好,可以考虑吸收他们加入。
就这样,1931年8月的时候,上面决定在国民党第26路军里秘密成立一个“中共特别支部委员会”,并且让刘振亚来当这个委员会的书记。
特支建立以后,刘振亚因为了解赵博生,所以打算让他加入党组织。
仔细一看,刘振亚发现赵博生这个人不爱钱、喜欢看书、为人正直又朴实,而且他的想法里还保留着大革命时期的一些影子。
赵博生很快就做出了加入党组织的决定,并且他还引荐了10旅的两位连长,卢子美和董俊彦,让他们也成为了党员。他们几个聚在一起时,常常会批评蒋介石的一些不对的做法,还不忘时常提醒官兵们:现在最重要的是顾全大局,抗击日本侵略者才是眼下最紧急的任务。
快到11月底时,因为秘密组织暴露了,蒋介石急着从南昌发来加急电报,说要抓刘振亚他们三个共产党员。刘振亚他们破解了电报后,赶紧去找赵博生一起想办法。
在这么紧急的关头,赵博生提议说:咱得赶紧反叛。
忙完一连串紧张的筹备,12月14日这个关键日子终于到了。赵博生派了地下党员刘向三去搞定蒋介石的秘密电台,同时还让74旅1团去把指挥部电台给看管起来。
傍晚时分,赵博生在天主教堂里头摆宴席,请团级和以上的军官们吃饭。
在桌子上坐着时,他用简单的话语给大家讲了讲眼下的情形:“要起义加入红军,一起打日本鬼子,同意的就现在说声同意,不同意的也说一声。”
这些军官原本都有护卫跟着,但赵博生的心腹把他们的护卫都给管住了。趁着这个机会,反动旅长张金照、团长杨守道等人想捣乱,结果也都被抓住了。
这时候,74旅1团1营的营长卢寿椿被派去抓李松昆。但因为李松昆家外面有站岗的士兵,两边就一直这么对峙着。等到门终于开了,李松昆却已经找机会溜走了,只剩下他的士兵们,全都乖乖地举手投降了。
15号一大早,参加起义的一万七千多名战士全在南门外沙滩上聚齐了。赵博生、董振堂他们走上前,告诉大家起义已经成功。这时候,那些还摸不着头脑的士兵们才一下子明白了过来。
宁都起义的成功,主要靠的是隐蔽战线的功劳,这次行动狠狠打击了蒋介石国民党反动势力,让红军队伍更加强大了。
这批新力量的加入,让红一方面军的人数从第一次反“围剿”时的4万多涨到了6万多,这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,对中央苏区的稳固和扩大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。
孙连仲压根儿没料到,就出去看个牙医的功夫,回来一看竟然“人走茶凉”。但蒋介石念在他曾是西北军里响当当的人物,就没怎么重罚他。
在蒋介石看来不过是支杂牌部队,但一到红军那边,就立刻变成了大名鼎鼎的精锐之师。
1932年的时候,红5军团打了好多大战,比如赣州、龙岩、漳州、南雄、水口这些仗,并且每场都赢了个痛快。
第二年1月份,为了保护中央苏区,在黄狮渡那场激烈的战斗中,36岁的赵博生亲自上前线指挥,结果英勇地牺牲了。
在后来的长征路上,红5军团一直担任着保护后方的角色,对红军的大转移起到了关键作用;到了遵义,他们厉害地干掉了敌人的2个师和8个团,赢得了一场特别棒的胜利。
更厉害的是,他们接到拖住敌人的任务后,竟然用一个团的兵力就成功拖住了敌人八九个团,圆满完成了任务。
红军决定要硬闯金沙江后,红5军团就站了出来,守了阵地整整9天9夜,让其他部队安全撤走。接着,他们也跟上队伍,连着3次翻过了夹金山。
长征完毕后,红5军团加入了西路军,一路往河西进发。在高台那一仗里,他们跟比自己多十倍的敌人拼死搏斗,总指挥董振堂因为子弹打光、粮食吃尽,英勇地献出了生命,那时候他才42岁。
1938年12月,从宁都起义算起已经过了7个年头,不少战士在革命路上献出了生命。
毛主席在延安特地举办了纪念活动,他讲道:“要是我们能用宁都起义的那种精神来对抗日本帝国主义,那肯定是打不败的!”
吃了大亏的孙连仲一直忠心耿耿地跟着蒋介石,1945年10月,他还带着部队去攻打解放区,结果在邯郸战役中,他的部队吃了大败仗。
1949年,他跟着蒋介石去了台湾,没再回大陆,一直到1990年8月在台北去世。
参考信息
宁都起义的部队怎样变成一支强大的红军队伍 刘向东 讲述于《炎黄春秋》
宁都起义的来龙去脉 褚银 讲述于解放军报

